四川西昌訊 6月21日,歷經2200余天艱苦奮戰,中國中鐵員工不負習近平總書記期望,圓滿完成成昆鐵路擴能改造工程(簡稱“新成昆鐵路”)全線最長隧道小相嶺隧道掘進。至此,新成昆鐵路隧道全部貫通,全線建設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。
圖為小相嶺隧道貫通
小相嶺隧道位于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至喜德縣境內,是我國目前已修建貫通的第一長單洞雙線山嶺鐵路隧道,由中鐵二院勘察設計、中鐵隧道局施工。該隧道全長21.775公里,地處橫斷山中高山地帶,需穿越10條斷層和2條褶曲,最大埋深1350米,地質條件極其復雜活躍,素有“地質博物館”之稱,為Ⅰ級高風險隧道。區域內崇山峻嶺、溝壑縱橫,施工中面臨涌水、涌砂、塌方、活動斷裂、斷層破碎帶、軟巖大變形、巖爆和高地溫等眾多工程地質難點。
圖為老成昆鐵路沙木拉達隧道
在小相嶺隧道東南側約25公里處,老成昆鐵路第一長隧沙木拉達隧道與其遙相呼應。老成昆鐵路也由中鐵二院勘察設計,當時因機車牽引條件受限、施工技術條件落后等原因,難以修建長大隧道,采用了小坡度和短隧群方案,從而使線路呈現上中下三層重疊的“8”字形繞山而過。但這也導致了車程增加、交通不便。老成昆鐵路建設者靠鋼釬大錘、肩挑背馱施工,修建6000多米長的沙木拉達隧道已近乎極限,遇到了極大的艱難險阻。而今天,小相嶺隧道開挖長度基本是沙木拉達隧道的3倍多。
為攻克新成昆鐵路隧道修建難題,施工單位全面加強建設管理,組織30余名專家創建了“隧道建造技術創新工作室”,全力開展新成昆鐵路隧道建造技術攻關,通過歸納總結地質變化情況,掌握變化趨勢和規律,尋找問題癥結,有序推進了工程施工。
圖為小相嶺隧道超大涌水
水害問題是小相嶺隧道建設中最大的“攔路虎”。它在施工中遇到巖溶暗河,涌水量累計超過2億多立方米,相當于15個西湖水量。施工單位堅持“治巖先治水、治水先泄壓、泄壓先排水”的原則,通過采取探水、泄水、排水、分水等多種舉措,改善圍巖地質條件,降低了風險發生的頻率和規模;同時采取大型機械化配套、快速打通平導等方式,有效提高了施工進度和效率,確保了隧道施工高質量推進。
圖為隧道內鋼拱架架設
新成昆鐵路全長865公里,共分為5個項目建設,其中4個已通車運營。隨著小相嶺隧道貫通,新成昆鐵路最后梗阻——峨眉至冕寧段全線隧道貫通。峨冕段全長226公里,開通運營后,從成都到昆明的車程將由現在的20小時縮短到7小時以內,對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、加快中國—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。(劉乾 謝長峰 余紀偉)